试述价值链分析在旅游信息系统规划中的作用
地理信息系统在旅游资源评价与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杨硕
【摘要】: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于旅游业并为之服务,是旅游业实现信息化的一个关键。介绍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及组成,阐述旅游资源评价的主要内容及评价原则,分析地理信息系统在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规划中的主要应用状况,指出地理信息系统在旅游资源评价及旅游规划应用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状况进行了展望。
【作者单位】: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GIS应用与研究中心;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旅游资源评价 旅游规划 旅游资源开发 旅游业发展 旅游资源调查 地理信息系统软件 空间分析 主要内容 信息化
【分类号】:F590
【正文快照】:
在当代社会,旅游业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和发展势头最强劲的产业,被誉为“绿色产业”,其繁荣程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进步的主要标志之一。旅游业是一项十分依赖信息的产业,传统的旅游信息以各种文字或图表的形式来表示,旅游信息的获取和动态信息的更新速度比较缓慢,
论问旅游环境承载力四维空间
1 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内涵
1.1 旅游环境的外延界定
我们所谈的旅游环境,不是指单纯的自然环境,而是一个包含了社会、经济、
自然环境在内的复合环境系统,称之为旅游环境系统。该系统是围绕环境主体的
旅游者而建立起来的、具有多种组合并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与主
体产生相互联系的复杂系统,当地居民因生产、生活活动而形成的社会实体及其
氛围(如思想、文化)构成了社会环境,旅游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构成了自然环
境(如生物环境、水环境),而与经济产出有关的要素体系则构成了经济环境(
如市场)。有四维空间表现如下:
1.2 旅游者与旅游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特点
旅游者作用(指对环境系统的作用)和环境系统的反馈作用(以下简称反馈
作用)之间形成以下特征:
1.2.1 共轭性。旅游者作用与反馈作用相互依存,互为因果,构成一
个共轭体。 1.2.2 正相关性。旅游者作用越强烈,反馈作用越显著;
旅游者作用是正效应(保护生态环境、尊重当地民俗)时,反馈作用也是正效应(
有利于旅游者活动),反之则受到报复(负效应)。
1.2.3 时空差异性。从时间上讲,反馈作用一般滞后于旅游者作用,
但一旦旅游环境承载力达到饱和状态,这种作用往往同步发生。从空间上看,反
馈作用不仅发生在旅游者对环境的作用点上,而有可能引起区域性危害。
1.3 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科学表述
“环境承载力”是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所能承
受的人类活动作用的阈值。这里,“某种状态或条件”是指现实的或拟定的环境
结构不发生改变的前提条件;所谓“能承受”是指不影响环境系统发挥其正常功
能的条件。因此,环境承载力是环境本身具有的自我调节功能的量度,其大小可
以用人类活动方向、强度和规模来反映。
旅游环境承载力是由上述概念派生出的一个具体概念,其定义表述为:在某
一旅游地环境(指旅游环境系统)的现存状态和结构组合不发生对当代人(包括
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及未来人有害变化(如环境美学价值的损减、生态系统的破
坏、环境污染、舒适度减弱等过程)的前提下,在一定时期内旅游地(或景点、
景区)所能承受的旅游者人数。
1.4 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特征
旅游环境系统是一个由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内部流动与输入输出而形成的开
放系统,其结构、组成既有相对的稳定性,又有绝对的变动性。因此,它对于旅
游经济的支持能力也具有双重性,即相对稳定性――在一定时期内旅游环境系统
对旅游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阈值稳定在某一数值附近;绝对的变动性――短期
的波动和长期的显变。建立在这种特征环境系统之上的旅游环境承载力具有以下
特点:
1.4.1 客观性与可量性。在一定时期内的旅游环境系统在结构、功能、
信息诸方面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即不发生质的变化,因此反映旅游系统结构组成
特征的旅游环境承载力具有在量和质两种规定性方面的客观性,并可以通过一定
的手段来把握和计算。例如某一独立景点在一定时段内(指没有经过大规模改造
的时段)所能承载的旅游者数量的阈值保持相对稳定,且这一阈值具有可量测性。
1.4.2 变易性。由于人类对旅游环境系统施加作用,如增设新的旅游
景点,或由于系统本身的运动
变化;因降水增加而引起的湖泊水面旅游面积扩大,均会引起旅游环境承载力的
变化(上述两例均为承载力的增加)。因此,旅游环境系统在结构组成上的变化,
反映在承载力上,就是在量和质两种规定性的变动;质的规定性上的变动表现为
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的改变,在量的规定性上的变动表现为指标值大小的改
变。
1.4.3 可控性。人类对旅游环境系统实施改造必须在充分掌握其运动
规律和系统特征的基础上完成,因此根据一定的需求和目标,人类可以对环境进
行适度改造,例如改变旅游资源品类和数量,从而使旅游环境承载力在量和质两
方面朝人类预定的目标变化,我们把它的这种特性称为可控性,但这种可控性是
有限度的。显然,改变旅游地的性质即它所承受的旅游活动类型变化所造成的旅
游承载力值的变动最为显著。
1.4.4 存在最适值和最大值。最大值或称饱和承载力,是旅游承载的
极限,超出此极限值则视为超载。长此以往,旅游环境系统会遭到质的破坏。最
适值或称最佳承载力,此点值既能保证旅游环境系统的功能发挥最适,又不会导
致“疲劳”态,经济收益也比较理想,因此旅游规划人员对它最感兴趣。
2 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组成体系及其实现
旅游环境承载力是一个综合概念,它取决于根据不同的旅游环境要素内容划
分的各承载分量值的大小,其组成体系的划分见图2。
各承载分量的含义及其技术实现:
2.1 环境生态承纳量(EEBC)
组成旅游环境系统的自然环境本身具有一定纳污能力,如大气、土壤、水都
产生自净作用,即自维持功能,这种自净强度决定其承纳污染的能力。自然环境
所承纳的旅游活动带来两个方面的消极影响:一个是环境的污染,如旅游者直接
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宾馆饭店等服务系统产生的污水、废气,旅游娱乐设施的运
行产生的噪声等;另一个是生态的破坏,如游人对草地等植物的直接践踏、对野
生动物生存环境妨碍而导致的种群迁移、游客对珍稀植物的采集而造成的品质退
化或灭绝等。因此环境生态承纳量是指生态环境自恢复能力所允许的
游客数量。其函数式:
EEBC=MIN(WEC,AEC,SEC,EEC)
式中,EEBC――环境生态承纳量,取决于4个分量值;
WEC――水环境承载量(以水面为主要旅游资源,取WEC=水环境容量/人均
废水产生量,不以水面为旅游景点或不构成主要环境要素,则取无穷大);
AEC―― 大气环境承载量(对于不产生大气环境污染的旅游活动类型,可取
无穷大;产生大气污染时,AEC=区域大气环境容量/人均废气产生量)。
SEC――固体废弃物作用产生的容纳量,其公式为:
(附图 {图})
式中,S[,i]――第i种污染物自然环境净化量(量/日),T[,i]
――第i种污染物的净化时间(日),Q[,i]――每日由人工处理掉的第i
种污染物量,P[,i]――每位旅游者一天内产生的第i种污染物量,P[,
i]――每位旅游者一天内产生的第i种污染物量。
EEC――自然植被(土壤)承纳量,取决于自身接受践踏并恢复的能力,须通
过现场监测获得数据。
2.2 资源空间承载量(REBC)
由于旅游者对风景(旅游资源)的欣赏具有时间、空间占有的要求而形成的
某一时段内(如一天)的游客承载数量,称为资源空间承载量。其计算公式为:
REBC=资源空间总面积/人均基本空间标准
其中基本空间标准因地而异,不同民情、不同游览项目的值不同,它的求得
是比较和社会调查的结果。
2.3 心理承载量(PEBC)
包括旅游目的地居民的心理承载量,即他们从心理感知上所能接受的旅游者
数量(人/天)和旅游者心理承载量――游客所能忍受的拥挤程度。实际上,后
者与资源空间承载量(REBC)具有量上的一致性,因为空间标准的制定主要依据
是游客对于密度空间的承受标准,因此我们这儿讨论的心理承载量主要针对当地
居民而言。
游客的过度密集导致的当地居民排斥心理,主要来源于由此引起的交通拥挤、
物价指数上涨过快、商品供给不足、社会治安不稳定、环境污染(主要是噪声、
固体废弃物污染)、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冲击过强、占用过多(如水资源、电力资
源、生存空间等)。对于远离居民点的旅游地可以视为无穷大,但一般的景点旅
游或多或少地与当地居民点联系,因此调查确认当地居民的心理承载量不容忽视。
2.4 经济承载量(DEBC)
某一旅游地综合承载能力大小还取决于旅游经济条件,既满足旅客的衣食住
行等基本生活条件。图2所列的五大要素中,主导因素(基础因子)是投资的强
度和规模。
经济承载量主要包括主副食供应、旅馆床位、水、电、煤气、热力、电话、
交通车辆、停车场等诸方面的供给水平所能承载的旅游者人数,其计算公式为:
DEBC= MIN(DEBC[,1],DEBC[,2],…,DEBC[,i])
式中,DEBC――经济承载量(人/日);DEBC[,i]――第i种基本要素
供给量形成的经济承载分量,DEBC[,i]=S[,i]/D[,i];S[,
i]――第i种要素的日供给量(量/天);D[,i]――第i种要素的人均
日需求量(量/人?天)2.5 旅游环境承载力(Tebc)的综合实现
从理论上讲,Tebc等于上述四个分项的最小值;但由于各分项对它的贡献程
度不同,即每超出各承载量值一个单位所引起的消极后果不同,各承载量最适人
数与极限人数之差相去甚远。因此,对于重要性程度(即限制性强度)较低的承
载量值应乘以一个大于1的系数,此系数应根据AHP专家调查或社会取证等方法,
针对各分量指数的具体内容来确定。即
Tebc=min(x[,1]?EEBC,x[,2]?REBC,x[,3]?PEBC,x[,
4]?DEBC)
式中,x[,1],…,即是作用系数。
3 旅游环境承载力――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判据之一
综上所述,旅游环境承载力本质上是旅游环境系统组成与结构特征的综合反
映,而持续发展旅游的首要标志是旅游经济与环境的协调,作为旅游环境系统与
旅游经济联系的中间环节的旅游环境承载力,历史地成为判断旅游是否持续发展
的一个重要指标,当旅游环境承载量/旅游环境承载力(极限值)<1时,说明
尚未超载,还具有发展潜力。
当然,是否持续发展的旅游还取决于:①经历了旅游活动的旅游者是否得到
高品味的精神享受(指大多数游客的感受;)②是否促使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
活水平的提高;③是否促使当地社会、精神文明的加强;④资源环境的贡献与消
耗之比,即指数K=旅游收入/旅游环境损耗是否最优。但从更深层次上讲,这
四个指标均为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函数。
旅游环境承载力还具有以下作用(功能):①旅游承载力,特别是最佳承载
力,是进行旅游规划的基础性材料,借以保证旅游者数量严格控制在极限承载量
下。②根据旅游承载力的分量值,寻求影响总体承载力发挥的限制性因子,为拓
展旅游承载力提供突破点。③根据旅游承载力的时空差异,寻求解决季节性分配
不均、景点冷热程度不一的途径,为制定空间分流和季节调配方案提供依据。④
旅游景点的超载会导致短期经济收益的增加和旅游环境系统的破坏,而景点游客
的过度稀疏(远离承载力饱和点)会导致旅游资源的闲置、浪费和经济收益的低
下,因此可根据各旅游景点的承载力利用程度,对远离饱和点的游地实施“引凤
”工程,或改变旅游活动类型,或改变资源组成、结构,或着力加强交通可及性、
加大广告宣传力度……以充分利用旅游承载力资源。
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提法目前在国内尚不多见,但对于旅游环境容量的研究已
有较大的进展,我们所提及的承载力理论与旅游容量在概念,技术实现诸方面有
一定的共性,然而后者使用中存在一些缺陷,如“客观量”无法突出旅游环境系
统的主动性(人具有能动性,心理承载量的提法优于心理容量),不具备旅游承
载力的可控性等特征。因此,完善旅游环境承载力理论,为旅游经济与环境提供
了协调判据,是旅游科学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