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湿地生态旅游的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

我国湿地生态旅游的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

开发中的问题

1、湿地生态旅游资源退化、污染严重,动植物种类和数量锐减。

由于诸多人为原因,我国的湿地面积锐减。近年来,青海湖的湖面面积减少了301.6km2,昔日的鸟岛变成了半岛。目前,鄱阳湖的天然水域面积从1954年的5100平方公里缩小到了3900平方公里;洞庭湖区面积1949-1975年30年间减少了1659平方公里。三江平原直到现在仍然在被大量的开垦为农田。

同时,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大,大量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化肥、农药被排入湿地,湿地水质遭到极大破坏,污染的加重也使得湿地的生态功能日益下降。

2、管理者、旅游者及社区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导致旅游开发中生态破坏严重。在现实的开发利用中,旅游者往往认识和享受了湿地,却忽视了对湿地的保护。一些所谓的生态旅游者并不具备进行生态旅游的资格,他们中甚至有人不知生态伦理道德为何物。由于旅游是一种季节性很强的产业,一些管理者和社区居民为谋得短时暴利,不惜对湿地旅游资源过度开发,甚至进行毁灭性的开发。参与者与开发者的生态意识的薄弱是导致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严重受损甚至退化、生态功能受到极大损害的重要原因。

3、湿地保护、社区扶贫经费投入不足,旅游收入分配不合理。

投资者和管理者在实现资金回笼的同时,应投入一定比例的资金对湿地资源进行维护,必要时应对受损湿地进行建设性恢复。但是,由于受经济利益的趋势,开发者往往重开发轻保护,很少或几乎不拿出资金进行资源的保护与建设,这给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社区扶贫是湿地生态旅游的又一重要功能,而有些社区,当地居民得不到应有的利益,日益增多的游客又扰乱了他们的正常生活,这使得他们原本薄弱的生态意识更加淡薄。

开发的对策

1、加强对现有湿地的保护,对已破坏湿地进行建设性恢复。

实践证明,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现有湿地资源的最有效的途径。但我国的自然保护区数量仍然太少,面积也太小,现有的湿地自然保护区不能有效的保护湿地资源。我们应在对已建立的自然保护区加强管理的同时,增加湿地保护区的数量,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对湿地及湿地生态系统的研究和监测工作,为湿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可利用提供科学的依据。

对已破坏湿地进行建设和恢复的方法主要有休牧、休渔、建设生态工程等。生态工程是恢复已破坏湿地的一个根本性办法,它是指通过人为的培育替代生境来代替以污染了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工程时,应注意替代生境与原生境的功能相等性。

2、着力塑造旅游形象,全面开发旅游产品。

湿地生态旅游的开发也需要特色鲜明的旅游形象。在湿地生态旅游区的形象设计上,要着重突出湿地的生态功能及其生物多样性。

在设计旅游形象还应设计出相应的载体,如旅游纪念品、景区吉祥物、宣传口号等。我国湿地生态旅游产品的主要类型有: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科学考察、科普教育及生态美食。其中生态观光中的观鸟活动是湿地最具特色的旅游产品,也是当今世界上最热门的旅游活动之一。

3、与原有产业相结合,开发新的湿地生态旅游项目。

在开发式地生态旅游的过程中,不应将原有的湿地产业全部废除,而应将旅游业与当地的传统产业相结合,开发出湿地旅游与湿地农业、渔业相结合的旅游项目。

4、将湿地生态旅游纳入到地区旅游发展规划之中,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我国的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基本上都与一定类型的其他旅游资源并存。我们应综合考虑地区的资源状况,在地域分工理论的指导下,将其与周边资源共同开发,形成整体协调的大旅游区。

5、加强法律和法规建设,将湿地生态旅游纳入法制化轨道。

我国开发湿地生态旅游中的很多问题都与缺乏明确的法规、条例有关。政府应制定适宜的湿地保护、利用和管理条例,并加强监督和检查。(

生态环境指标

根据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的内涵及特征,指标体系分条件指标和压力指标两大类

这类指标能够表明一定区域农业生态系统所处的生态环境特征,通过这些指标的监测,可以了解该系统在资源开发、环境改善方面的潜力。

1.生境亚类

(1)大气:1)大气背景值;2)降雨pH值。

(2)土壤:1)土壤类型;2)土壤元素背景值;3)土壤质量(肥力、水分、质地、厚度)。

(3)水:1)地表水状况;2)地下水状况。

(4)气候:1)年降水量;2)降水分步均匀度;3)灾害性天气日数;4)无霜期;5)蒸发量;6)常年风速。

(5)景观:1)绿色植被率;2)人均绿地面积;3)农区土地与植被的比例;4)景观和旅游资源的保护程度。

2 资源亚类

(1)土地资源:1)土地总面积;2)草原面积;3)农田面积;4)可利用水域面积;5)可利用山地丘陵面积;6)可利用滩涂面积;7)可利用湿地面积。

(2)水资源:1)水资源总量;2)可利用水资源量;3)农业用水总量;4)灌溉用水量.

农业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内涵释义

1)大气质量指数

参评因子: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悬浮微粒、氟化物

2)水质量指数

参评因子:pH值、铅、砷、汞、铬、镉、氯化物、氰化物、溶解氧、COD、BOD5、氟化物、细菌总数、大肠菌群

3)土壤质量指数

参评因子:pH值、铅、砷、汞、铬、镉、六六六、DDT

4)农产品质量指数

参评因子:铅、砷、汞、铬、镉、六六六、DDT

以上质量指数均采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求得。

5)林草覆盖率指数=当地林草覆盖率/当地林草覆盖率目标值

其中,林草覆盖率=(有林草地面积/总土地面积)×100%

林草覆盖率目标值=70%×当地山区面积比例+40%×当地丘陵面积比例+10%×当地平原面积比例

6)水量保证率=该区域本年度实际供水量/该区域本年度期望供水量×100%

7)农田灌溉指数=灌溉农田面积/总农田面积

8)草场载畜量指数=草场实际载畜量/草场理论载畜量

以上指标反映系统内生态环境状况及资源可利用程度。

9)水土流失率=(土地流失总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10)土壤有机质升降变化率=[(本年度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上年度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上年度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100%

11)耕地损失指数=多年平均耕地减少面积/耕地总面积

12)土地沙化盐渍化变化率=[(上年度土地沙化盐渍化面积-本年度土地沙化盐渍化面积)/上年度土地沙化盐渍化面积]×100%

13)水面面积变化率=[(上年度水面面积-本年度水面面积)/上年度水面面积]×100%

14)捕捞强度=每年实际捕捞量/每年允许捕捞量

15)农副产品污染超标率=[(农副产品污染物含量/允许的污染物含)-1]×100%

以上指标反映生态环境恶化状况及治理改善程度。

16)废水处理率=(经过处理的废水量/废水排放总量)×100%

17)废水处理达标率=(经处理达标的废水量/废水排放总量)×100%

18)废气治理率=(经过处理的废气量/废气排放总量)×100%

19)粉尘处理率=(经过处理的粉尘量/粉尘排放总量)×100%

20)烟尘处理达标率=(经处理达标的烟尘量/烟尘排放总量)×100%

21)废渣治理率=(经过处理的废渣量/废渣排放总量)×100%

以上指标反映工矿企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2)化学农药的使用面积

23)化学农药的单位面积使用量

24)化肥的使用面积

25)化肥的单位面积使用量

26)塑料地膜使用面积

27)塑料地膜的单位面积残留量

以上指标反映农用化学物质的大量施用对环境带来的影响。

28)综合防治病虫害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数=(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病虫害面积之和/农田总面积)×100%

29)清洁能源占农村能源的百分率=(清洁能源开发利用量/农村能源总量)×100%

清洁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能、地热能、潮汐能。

30)低产田改造率=(低产田改造面积/低产田总面积)×100%

31)秸秆还田率=(秸秆还田量/秸秆总量)×100%

以上指标反映生态建设中积极因素的采纳、推广程度。

32)系统抗灾能力用系统内产量变动率=[(某年粮食单产量-几年粮食单产量)/某年粮食单产量]表示。

该指标反映系统的稳定程度。